转移号铭文攻略
1、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中国文化2021年春季号。春秋晚期礼乐迁移的一个标本。——太室埙铭文分域研究。春秋时期,由于赐乐制度的存在以及礼崩乐坏的发生,在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,或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,均存在着礼乐迁动、文化下移的现象,这早已是先秦史研究者的共识。
2、通过对故宫所藏太室埙铭文的仔细考察,打破晚清以来陈说之束缚,重新思考太室埙及其铭文之分域,则可得出与以往研究者完全不同的结论,新的结论很好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礼乐迁移的事实,太室埙也因此成为春秋晚期礼乐迁移的一个标本,在它背后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故事,等待着人们的探索与挖掘。我们生存在时间与空间交织宇宙中,故若想证明某事物的存在,就必须考虑其时间与空间的坐标,将其还原至确定的交叉点上,才有可能对其证实,并进一步讨论其意义与价值。故宫所藏太室埙等陶埙上,由于铭有“司乐”等铭文,故成为独特的古文字材料,不再仅仅作为乐器而存在。无论就其古器物属性而言,还是对其古文字属性而言,首先要思考的,必然是上述“时空问题”[1]——即:该器物及其铭文的分域与断代问题。
3、本人已有陋作详细探讨了铭文中有“司乐”二字的太室埙的发现经过、真伪与可能归属的时代[2],在时间坐标的确定上已进行了初步尝试。接下来,本文将对此埙所属地域进行仔细研究,以求在空间坐标上得出自己的判断。一、清以来对太室埙铭文分域之考索。清代以来,学者们在接触到太室埙相关材料时,也对陶埙文字所属地域及时代做出了相应的研究,学者们较为认同的一种观点是:“,太室埙,器出齐地,自是齐国之器”[3],并在此基础上,就“司乐”与“太室”等关键点试为疏解。
4、其中以赵烈文之观点最具代表,赵氏之说见于《古埙考释》,图1,兹录之于下:。明堂有太室,宗庙亦有太室。
5、《孟子》“人皆谓我毁明堂”,赵注、孙疏皆据马、班之书,谓太山下明堂,是与青州无与矣。且明堂,王者之所有事。齐末世,虽僭王而共主,尚存诸侯之朝,方明之祭,奚取于庄、岳之间。则太室者,齐之宗庙,非明堂之重屋也。
转移号铭文攻略
1、《书》“王入太室”,孔《传》云:“太室”马注云:“庙中之夹室。”此周制也。然云清庙则一概之称,云夹室则庙所共有。故诸侯亦得称之。
2、《春秋谷梁传》文公十有三年:“太室屋坏。”是鲁有太室矣。齐鲁错壤,其制度文为宜不远也。《周官》宗伯之属有大司乐,列国乐官见于经传者,曰师曰工而已。
3、然播鼗击,分举其职,其实皆司乐也。古者王侯等威。卿大夫士之称同,司乐未尝不可同也。此埙出于青州,文曰“命司乐作太室埙”,故定太室为齐庙,司乐为齐官,而埙为齐庙之乐器。
4、古陶自瓦砖外,文字希绝,其质皆厚重可久。此埙形制余未之见。读《春官·小师》注云“烧土为之,大如雁卵”,其脆薄可知,乃能传铭识于二千年后,不谓之绝品不可得也。
5、光绪己卯春潘郑庵尚书得之。阳湖赵烈文跋,钱塘梁有常书图1《古埙考释》所收赵烈文跋,梁有常书,这段跋文中赵氏观点可约为二端:其一、关于“太室”。赵氏认为明堂有太室,宗庙亦有太室。